時間:2023-06-26 10:41:40 瀏覽:0 來源:愛美啦
無論漂泊在哪里,天門人在一起吃飯,面對一桌子的豐盛菜肴,總會聊起小時候吃過的蒸菜十大碗、夏日的焌米茶、火燒粑------"人的胃是記憶功能的。"一個人在年少時吃過的食物,會悄悄烙下印記,歷久彌深,隨時被喚醒,在舌尖縈繞化作一生的眷念。
我的故鄉天門張港,位于天門西南部的一個古鎮,漢水之濱,與潛江隔江相望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打我記事起,張港人愛喝茶,遇到鄉鄰鄉親媽媽常說一句:來坐,喝口茶,歇口氣。我問媽媽“別人口不渴,您干嘛老喊來喝茶?”“小伢你這就不懂啦,喝茶就是對人熱情講客氣的意思”。原來謙遜的張港人取茶其淡薄之味表達熱情尊重之意。大人常對自家的小孩說“沒茶了,去燒鍋茶”,說的是三匹罐茶,鐵鍋在燒茶的時候才被洗的干干凈凈,不留一絲油印。燒茶不能小火,不然有煙熏氣,大火把鍋里的水快速燒的翻滾,裝入張港人家家都有的黃土茶壺,抓一把三匹罐的茶葉往里一撒,蓋上蓋,一會兒,一壺張港人更喜愛的茶就好了。
若說有一種茶讓張港人一生不離不棄,在夏日的一碗一筷里與歲月一起流轉的飲食,當屬張港更有特色的茶——焌米茶。焌米茶,名字叫茶,其實是一種經過火炒的米,融米味、茶香于一體的防暑降溫之佳品,一種食之裹腹,飲之解渴的食物。焌米茶風味獨特,全在一個“焌”字,焌米茶的寫法眾多,區米茶、黢米茶、曲米茶、焌米茶、屈米茶、稀米茶,無法考證哪一個是準確的,和焌米茶的吃法自由多樣一樣,字想怎么寫就怎么寫。不管怎么寫,焌米茶是張港人夏天離不開的主食,我從小被焌米茶滋養長大,沒有焌米茶的夏天不叫故鄉。
天門張港的田園春色
焌米茶制作簡單,卻也講究,有兩道關鍵的工序,第一道工序是炒,張港人稱之為“焙”,焙字拼音bei,張港人喜歡讀成pei,焙的環節直接關系到焌米茶的品質和味道。媽媽天亮要去田里忙農活,出門前時常吩咐我和弟弟說“你們今天焙兩鍋焌米茶。”姐弟趕緊行動起來,從米缸舀出兩瓢米,糙米更好,那時候窮,沒錢吃精米,只有糙米。弟弟燒柴,我掌鍋鏟,米無須淘洗,不加任何佐料,等土灶上的鐵鍋燒的溫熱,倒米入鍋,開始翻炒,焙的關鍵是火候,起初是文火,翻炒的速度不快,火大了,鍋鏟左邊右邊不停翻轉,頻率越來越快,若是鍋邊冒青煙了,此時要把柴火減少至小火。翻炒時要注意整體受熱均勻,才不會部分炒糊部分沒熟。通常翻炒時間是15分鐘左右,因米的數量而定。炒到米粒呈淡黃色或棕黃色即可起鍋。我和弟弟常以計數來炒焌米茶,弟弟說數到180下就好了,于是從1到100數,又從100數到鍋鏟翻炒得越來越快,堅持到數不清了,焌米茶也差不多了。夏天氣溫高,鐵鍋的溫度高的如站鍋爐邊一樣熱浪襲人,一會兒,熱的額頭冒汗,衣服背心濕出一片,當白色的米炒得微黃,我學著媽媽的樣子,操起鍋鏟的米,捻出幾顆米放入嘴里咀嚼一下,又呸的一聲吐出鍋外邊,一吃一吐,以這種特有的方式完成一個人工檢驗的過程,可以判斷焌米茶是不是炒過心了,是否炒熟了。可以根據個人的口味,炒得黃一點或者淡一點。有時候火候大了,外表變得焦糊,里面又沒炒過心,繼續炒,糊的更厲害,只好盛出來把黑米粒一顆顆擇出來,接著小心翼翼地炒第二鍋,第三鍋,然后與炒糊了的第一鍋焌米茶混合一起,以此期待媽媽回來,看不出炒糊的焌米茶,反而得到媽媽表揚說我勤快,不禁為自己耍的小聰明竊喜。焌米茶炒糊了煮出來會苦,若是炒時間短了,沒有炒過心,煮出來和粥一樣,呵呵,那就當粥吃了。在夏天,那時候每家每戶都會炒制焌米茶,甚至一次炒十幾斤,裝入桶里、袋子里,想吃的時候,隨時拿出來煮,方便省時。
離開張港后,家鄉有了炒焌米茶的機器,時間、火候、用量的控制變得容易多了,機器炒出的焌米茶顏色金黃,帶著濾鏡的高顏值,人們也不需要忍受高溫的熏烤。從制作過程上,少了親人的身影,少了與人的互動,少了煙火氣息,焌米茶的味道就開始流失。
第二道工序是煮。把米炒成黃色后,舀起來裝進盆里,清水淘洗炒好的米,拂去水面的浮塵和米粒,除去焦糊的氣味,放置一邊。鍋內倒入小半鍋清水,和煮稀飯一樣的比例約米與水1:3,水少了,容易煮成粥,水多了,太稀起不到飽肚子的作用,大火把水燒開后,洗好的焌米茶倒入鍋里,用鍋鏟攪拌一下,蓋上鍋蓋,煮到米粒開花就可。淘氣的弟弟總是搶著煮焌米茶,我還以為弟弟是勤快呢,他特別喜歡剛剛焙完米的熱鍋,用干毛巾擦一下,急著一瓢冷水倒下去,發出一聲“呲呲”的聲響,同時看到鍋里冒出青煙的水泡泡瞬間消失,開心極了。弟弟加水,我說“等等,我來拍鍋”,原來生鐵鍋加冷水,陡然降溫容易炸裂,農村人有個秘訣,在往鍋里焌水的時候,一邊快速徒手拍鍋,一邊沿鍋邊慢慢加水,據說可以防止炸裂。另外,焙好的米應該放涼了再淘洗,弟弟偏偏要把冒著熱氣的米中立即倒進一瓢涼水發出“蛐”的一聲,升起一絲熱氣。完成這兩次冒出“焌焌”的聲音,弟弟就跑遠玩去了,剩下的由我繼續完成。
煮好的焌米茶,通常裝在一搪瓷臉盆里,“酣”一下,或放置變涼,一盆原滋原味的焌米茶,就準備好了。焌米茶水色淡黃,清冽而不粘稠,味道微甜不淡,略澀不苦,熱吃,涼吃,放點糖,加點梅花鹽,一日多餐,想吃多少就吃多少,隨時吃,與任何菜都可搭配,覺得干了,可兌上三匹罐的茶水,稀了,當茶先喝上幾大口,再吃上兩三碗,在酷暑時節頓生愜意。村里人常把喝了幾碗焌米茶說成是“灌了幾碗焌米茶”“灌飽了”,如稻田灌水,頓生那個暢快爽滑,充饑解乏,消暑解渴。若是有客人來了,匆忙之中也常常先以一碗焌米茶招待壓壓餓,然后以酒飯盛情款待。
其實,張港人吃焌米茶還是蠻有講究的,小時候常聽說:
張港人,禮行大
進門一碗焌米茶
油鹽豌豆腌黃瓜
咸鴨蛋,火燒粑
恁郎吃,恁郎哈
天門方言“恁郎”是“您”的意思。“哈”的意思是吃。一段帶著RAP節奏的張港民謠,外地人讀不出的那個鄉味,卻讓張港人心馳神往。
焌米茶配上火燒粑,夏天的絕佳搭配,中午艷陽高照,勤勞的主婦田間勞動回來,放下農具、帽子,從菜地摘來新鮮的茄子、長豆角,洗、切、燒、加油、佐料,手腳麻利的操作,幾分鐘一碗帶著灶邊柴火香味的菜肴就炒熟了上桌,端起一碗焌米茶就著一塊有咬勁的火燒粑,用老面發的火燒粑一咬直掉渣,吃進嘴里味道十足,與油鹽豌豆、腌黃瓜一起,成為夏天餐桌上的寶貝。幾碗焌米茶下肚,身體的疲乏頓然消除許多,大人圍坐在門口通風的地方談論著田里的作物,小孩子拿著一把破舊蒲扇圍著跑前跑后不停地搖。接下來的午睡,片刻休憩與寧靜時光,不顧夏天蚊子歇在臉上腿上或在衣服上飛來飛去,一陣熱風從大門到后門穿堂而過,桿子上晾著早上剛洗的衣服,隨風擺動,散發出夏天的味道,任憑屋外枝頭的蟬鳴聲聲穿透屋頂,大人們一下子就發出細微的鼾聲。
晚上,沒吃完的焌米茶,在鍋里加熱后,媽媽不許我們用勺或筷子再動了,套上一盆冷水,在露天里放一夜,不會變壞。在沒有冰箱的年代,家鄉的夜色和涼水就是保鮮劑。隔夜的焌米茶帶著一絲酸味,我和弟弟不喜歡吃,媽媽卻說帶一點酸酸味更好吃,微微的酸,帶甜不甜,刺激腸胃卻不壞肚子,別有一番風味。
記得一次新加坡旅行,隨著排隊的人群進入一個印度寺廟,趕上寺廟發放食物的時間,只見一個男人往我攤開的手里塞進一坨白粥,我先聞聞,伸出舌頭舔了一舔,是變了味的酸粥!我納悶問為什么要吃酸粥,隊里有人回答說,這是上蒼賜給我們的糧食。我無語,不敢多言,默默地用紙包起手中的粥,走出寺廟。以后,每當聽見有人談起酸,說起張港的酸焌米茶,我都會在心里默想,這是否就是家鄉賜給我們的美味,是否應當感謝焌米茶,一粒一飯一口福,將我們養育的呢。
小時候,故鄉的夏天太長,吃飯、午睡、摸蝦,寫暑假作業做好多的事情。有一年媽媽生病了,不想吃飯,下午媽媽說好想喝口焌米茶,我連忙找出袋子里剩下的一點焌米茶,煮好了加上一點紅糖端到房里,媽媽連忙從床上坐起來,一聲“多虧我的兒”說的我臉立刻紅了,怪不好意思低著頭,看著媽媽把一碗焌米茶喝完,我心里美滋滋的。多年以后媽媽說起這件小事,講起我和弟弟水牛池塘、知了樹林、田間灶頭的淘氣,一整個夏天都無比沉醉。
現在的餐館里,有時候會喝到店家招待客人的大麥茶,一種與焌米茶的茶香和口感非常相像的茶,剛喝一口,一根神經立刻就在游動在尋找,這是什么味,怎么這么熟悉,再喝一口,想象中,順著焌米茶的引領,瞬間就抵達自由無邊的少年。
焌米茶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在張港人生活當中保留下來,至今,除在湖北天門張港、多寶外,焌米茶在仙桃、潛江、京山、鐘祥也頗受歡迎。從地域分布上,主要是沿漢江流域,現在原楚國核心地帶都流行吃焌米茶。
張港:漢江夕照
焌米茶究竟是從何而來,什么時候開始流行,經過考證沒有發現具體的文獻記載,只有由來相傳。焌米茶口頭歷史代代相傳,成為故鄉時間長河中綿延的語言,不遜文字里的歷史。
據記載,公元前541年至529年楚靈王耗巨資在如今的潛江建了一座恢弘華麗的章華臺,楚靈王有一個怪癖,喜歡細腰女子,傳說宮內的三千細腰美女就是吃的宮廷晚餐焌米茶養育的,美名曰:細腰茶。此癖好使得文武百官、衙役都學著少食勒腰討楚王歡心。但勒腰束身是難成細腰的,宮廷廚子冥思苦想,總算發明了一種既能飽腹、又能細腰的食品——焌米茶。瘦身細腰之風傳至御林軍及軍隊之中,于是楚國有了細腰軍。后來,楚國被秦國滅亡,宮廷廚子落荒而逃,焌米茶也隨之流落到了民間。先由楚都郢城章華宮(潛江)流傳到江漢平原的廣大地區,再向荊門襄陽等地傳播。
唐代李商隱對細腰宮曾寫道:夢澤悲風動白茅,楚王葬盡滿城嬌,未知歌舞能多少,虛減宮廚為細腰。
楚王好細腰,宮中多餓死。 御廚展才華,烹制焌米茶。 宮女不挨餓,身材美如畫。 楚王一高興,封為細腰茶。 小時候村里的老人講焌米茶的故事,聽得我入了神。
到了明朝,相傳明憲宗朱見深第四子朱佑杬(即嘉靖皇帝生父)冊封為興王,就藩湖廣安陸州(今鐘祥市).其妃嘉靖皇帝之母蔣氏身懷六甲時害喜,茶米不思,見山珍海味惡心.興王召來多名廚師,調出各種口味的飯食菜肴,均不合蔣氏口味.興王大怒,一廚師情急智生,從家里端來百姓食用的焌米茶,蔣氏果然食欲大振,興王大悅,從此焌米茶從民間進入宮廷.后蔣氏隨嘉靖皇帝入紫禁城,逢夏季便令御廚制作焌米茶,但采用宮中精細貢米炒制的米茶遠不如糙米制作的清香,爽口,鐘祥糙米一度成為貢品。
而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,喝了焌米茶美贊曰:難得一碗米茶喝,解暑解渴解饑餓。
古語云:湖廣熟,天下足。江漢平原土壤肥沃,物產豐富,人口密集,盛產稻米,民風民俗、風土人情相似,在地方美食上,焌米茶一個味,差異不大,無須分出你我出處。想不到焌米茶伴隨著楚國篳路藍縷的創業史而誕生和傳播,有著兩千多年歷史,沉淀了中國古老的楚文化和飲食文化。如今,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焌米茶被當作減肥吸脂的佳品又受到追捧,成為飲食順歸自然的典范——粗茶淡飯、有益健康,2016年入選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。
進門一碗焌米茶,嘗遍了各地的美味,自有一番滋味。在他人眼里一道如此平凡無美味可言的食物, “之所以這么美好,也許壓根和它的味道沒有什么關系,皆因它在一個更重要的時候出現,由一個更親近的人遞給你。”,是焌米茶的味道,在厭倦的味蕾里慰藉一顆孤獨的心,“牽動我的童年,消逝的故鄉,和曾經養育我的廣袤豐盈的土地。”
2020.6月修改
相關閱讀